
金管局于2023年7月7日宣布放宽自用住宅物业按揭,由银行按揭到高成数按揭保险计划皆有放宽。当中1750万港元或以下自用住宅,最高可做70%按揭,贷款额上限1050万元,与修订前1000万元以上住宅,不用按揭保险下最高只有50%,多了高达20%!这多出的20%的按揭额,善用及尽用的话,可以帮助减低加息带来的影响。
以近日接到的查询实例来分析,有客户于2018年购入太古城900多尺的3房单位,当时购入价约1500万元,现时估值大约1600万元,升值不算太多,但由于放宽了按揭成数,客户由过去只可以贷款50%(约750万元),至现时在非按保之下,最高可贷款1050万元,单看“面数”已可市值多约300万元,如计算客户已供款近5年,未还贷款额为仅约665万元计,实际可市值约385万元。如客户现时转按兼用尽市值额,可赚到28.35万元现金回赠(保守计有2.7%),较不市值,只用余下贷款额及年期做转按,现金回赠多约11万元。 (见图表1)
图表1: 太古城37座低层E单位,最新估值约1577万元
2018年初
约1500万元购入 |
转按 (不市值,不拉长年期) | 转按市值(7月7日或以后) | |
息率 | P-3.1% = 2.9% | P-2.5% =3.5% | P-2.5% =3.5% |
年期 | 30年 | 25年 | 30年 |
最高贷款额 | 750万元 | 665万元 | 1050万元 |
月供 | 约$31217 | 约$33320 | 约$47150 |
现金回赠 | 17.29万元(约2.6%) | 28.35万元(2.7%) |
上述市值所得资金385万元,如全数放于高息存款户口当作流动资金,可以赚到相等于供楼的利息(3.5厘),即大约每月有约1.1万元。如果放到银行做定期,现时保守计也有约4厘,则每月有约1.28万元,绝对有助抵锁加息的影响。
如果原有物业为联名持有,现时可同步做“甩名”,可以用市值所得,再购入多一个单位做50%按揭,并以租金收入支撑供款,变成“零首期”之下,多了一间物业。例如,如果以350万元作首期,购入约康怡花园约700万元单位,做50%按揭,年期30年,以现时实际按息约3.5厘计,每月供款约15717万元。以该楼盘近日租金计算,租金足以支付每月供款有余。
不过,以上转按市值方式皆有不同的条件限制。首先,是压力测试方面,如要加大贷款额至1050万元,压力测试下最低家庭入息要有约9.9万元,较不市值下转按只要约6.8万元的入息,要求明显是高了。另外,如要做甩名转按再购入多一家物业,也要考虑家人是否也有足够入息去申请另一间物业按揭。如不如何计算入息要求,可找按揭代理协助分析,会更一目了然。
以上来源于网络